文章橫幅

明淨寺與分道場介紹

 

明淨寺(民國89年9月8日動土,90年3月26日竣工)

明淨寺是開山祖師建立的第一座道場,外觀是堅實的五層樓建築,寺名緣於開山祖師誠法師及現任住持淨法師之法名而成。寺內空間設有:大殿、五觀堂、客堂、書香室、法師寮房、大眾寮房及觀音堂,每層樓都有男女淨房,是簡樸、溫馨,充滿法香的道場,居士、蓮友、信眾回常住,有歸家的安穩、自在,又有積極向道的促發,人們運用它勤修福德、深耕智種、培植善根、分享碩果。在簡單的外表裡蘊含著瑣玉般的雅緻,每一靜處皆露出動身弘法的活力,隨時隨刻供予契合眾人機宜的法要,清香味無窮。

大殿

大殿供奉釋迦佛本覺聖容,誓弘本師教說於五濁惡世,期以佛知見引度眾生迷情,同修清淨業,登達極樂國。演經弘道,使人們在釋迦佛的教說中得取法義,體性正顯、相化隨類、用導菩提。習學戒規清淨、定止塵境、慧學增上。法行聞教、依正思惟、修惑盡淨。

釋迦佛的兩旁供設有韋馱尊天菩薩及伽藍聖眾菩薩,兩尊護法專護菩薩行者、分衛持念、主司功德、伏惡引善,是佛教門中常見的有力護衛。

又,供藥師琉璃光如來尊相,誓依彼如來之本願,引攝此時的眾生解脫困難,從其中體會佛慈廣大,進而學佛,日後自可生起無懼怖畏的安穩力。另見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法相,祈眾善信見相而同結當來受化、入不退轉的正因。

正信門(民國94年11月10日動土,95年6月11日竣工)

正信門為社團法人明淨佛化會所在。明淨佛化會——以弘揚佛教義理為宗旨,定期關懷弱勢,物施、法施兼具,期願傳播淳正風氣,引導淨化身心,共建和樂安詳。佛化會設有:正信門、香積廚、般若堂、自在室、選佛堂、清淨室、藏經閣、大悲室、感恩堂、關照室等。

「佛法大海,信為能入,智為能度。」「明明白白了實性,淨淨澈澈見真心」,期願以清明之真心,入正信之門,得實相之理體。

 

明淨山印如寺(民國102年12月26日動土,104年4月10日竣工)

「山」寄寓著「依靠、仰仗、源流、起始」之意。
三德:佛的涅槃果德,指法身、般若、解脫。
三門:即指入佛門當修佛三德,此是顯德說。若寫「山門」,則是寄寓說。
「明明白白實相印,淨淨澈澈是性如」(三法印、十如是);從明淨起始、仰靠明淨、所依明淨、完成明淨.印如。
每一空間即各具因果,與其他空間又成因果,緣合成「印如」。
三法印: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。法爾如是;真理本是如此。法本然要用於緣起諸法,方能得其印,此即為中。

化法殿/大殿

供奉釋迦牟尼佛,千百億化身,以著親證之法,入緣起諸法以化眾。

印如寺源始於明淨寺,承襲明淨寺之解行,以學教理為入、為首(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)。解門在法華,行門在中道,因而能知、能學各經典,互相輝映、增益,又各顯價值;解門如此,行門亦如此,解行並重。這也就是印如,為佛法之用的究竟、圓滿。

明淨山本謙寺(民國106年10月24日動土,109年1月22日竣工)

「明明白白歸性本,淨淨澈澈秉德謙。」

明淨山本謙寺,承開山祖師上明下誠法師的修德願心、弘化淨業而設;祖師之誓願——「誓以釋迦如來之教説,依觀音菩薩之心行,據藥師如來之本願,宣阿彌陀佛之願海,施展慈柔的手,覆護衆生,照庇群靈,恭拜師承,悲懷大用。」~因行於三十七道品,果德在得生淨土。

祖師法名本謙,字號明誠。本謙代表「本然自淨、謙和利物」;本然自淨是自我修為之目標,謙和利物是利他之對待。本謙寺以祖師法名立名,祖師這一期生命,最終專宣彌陀願海導歸極樂,所以本謙寺每一個空間的立名,都與《佛說阿彌陀經》介紹的西方極樂世界有關。可說,本謙寺是一個可供學參淨業道場的處所;本謙寺的空間配設,是引導大家進入極樂佛國的淨土教理;了解本謙寺空間配設的意涵,便就掌握住了淨土教理;本謙寺的空間配設就是一幅淨土教理的藍圖,方便學習。

本謙寺空間配設:1殿、3堂、8寮、4室、1間、1閣、1場、1台、1苑

有設供案的稱為「殿」或「堂」,殿寬廣高大、堂次之;一樓(釋迦)教說殿,三樓藥願堂、彌海(祖師)堂,四樓觀行堂。放置經書、佛書供予人們閱讀之處稱作「閣」,三樓的藏經閣稱為正道閣。「間」是置放物品的地方,「寮」是寮房,休息、起居之處,比如三樓有除捨(覺分)間,還有信根寮、念根寮等等。「室」是處理寺院事務的處所,如(釋迦)教說殿西單第一個空間是等妙室,相當於一般寺院的知客室。「場」是寬廣平坦的空地,本謙寺的停車場立名為學士場。「台」則是高而平、可眺望四方之處,四樓有和雅露台。「苑」是指可以種植花木果蔬的地方,本謙寺五樓就是經行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