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、持法華
《法華經》全名《大乘妙法蓮華經》,是諸佛通說的經典,圓融了一代時教的講說。
《法華經》的內涵可用兩個字代表~實相,實相就是中道,中道若於世間而言,呈現出來的就是因果,所以,用蓮花來比喻「法的實相中道義」,這在說因果的關係;以蓮花來作喻,有其要展現出妙法之功用。
《法華經》分成前一到十四品,以及後十五到二十八品兩部分,前一到十四品稱作迹門,迹門是開顯佛慧;用著權巧方便來調御眾等進入實相、進入究竟境界。佛陀為調教各類、各界、各等、各因緣下的眾生,用圓滿的說法,讓人們可從自己的環境因緣,進到實相道理的正知,所以用了各種的方法來說法,故《法華經》含括了對上根者說法、對中根者說法、對下根者說法,亦表對一切眾生說法。若是我們有實相道理的智慧,於自我的環境因緣中運用得當,如此煩惱會快速地消盡,那麼,促成自己往趣佛究竟圓滿地就會是快捷的。
對於《法華經》的指導,常說是妙法,因此稱為《妙法蓮華經》。妙法怎麼簡單的說明呢?妙法的意義是雙向修的,沒有一個地方堵住,也不是只能從這一端走到另一端,只有一條路通暢,另一條路是不能通的,不會如此,是有雙向途徑的,如此妙法才能構成。以蓮花來比喻妙法,意表著是完全融通的思考,學習《妙法蓮華經》的人,也就會有融通的思考。
《法華經》裡有教導我們把整個佛法傳續下去的方法,有迹門、有本門,本門是弘讚佛德;顯出大菩薩實際施行、弘法的典範,有大菩薩施行自他二利的實踐過程,教導我們學行大菩薩。這些都是《法華經》的內容,所以學法華會懂得如何契機,在一席談話中,就容易令對方聽得明,因為學法華就容易連結你和對方的思想,因此回顧過去又展望未來,就是自然而能有的智慧。
(二)、行中道
人生進步、淨化以及完成的實踐,佛典裡稱之為「道」。
釋尊在波羅奈的鹿野苑中,初為五比丘轉法輪,即提示以「中」為道的特質。
「中」的本義有二:
一為中實:中是如實,如實就稱為中,而如什麼之實呢?就是在正見的體悟實踐中,一切法的本相如何,就還他如何。而中道就是實相,所以一切法的本相就是中道,我們只是以中道之法還中道之本。
中的第二個本義為:「中正」,中即為圓正,唯有圓正,才能不偏於這邊,也不偏於那邊,恰得其中。佛法常用圓來表意圓融,比正方更勝一層,圓也代表著周而復始的延續,及生滅的流轉與還滅,圓更代表著中。就相上而言,唯有圓在圓周上任一點到中,都是平等的中;就理上而言,圓的任何一點其實皆為中,所以用圓正來表達不偏於這邊,也不偏於那邊,恰得其中才是最貼切的。
如佛所說的中道─—依於正見緣起法而顯示的。這緣起法,就是事事物物內在的根本法則。在無量無邊又極其複雜的現象中,把握住這普遍而必然的法則,才能正確、恰當地開示人生的真理,及人生的正行。所以肇公才稱《中觀論》為《正觀論》,中道即是八正道。
我們常常會把這項切這一邊,那項切那一邊,所以會產生很多的不協調;不協調就是不中,中就是協調平衡,没有此輕彼重,或此重彼輕。「中」是全然平衡的狀態,運用中的觀念來修中,這就是中道。没有煩惱與菩提的對立,從煩惱中突破出來即是菩提,從我見中突破出來就是正見,所以八正道就是中道。
(三)、觀音法門
觀音法門中,涵蓋「自利」與「利他」。
自利~自得利益,指自我的修為需足夠;自己的修養足夠,才有能力化解自己的煩惱。
當已有「自利」的能力,想要接續「利他」時,該如何給予呢?能否真正達到「利他」,也是觀音法門所要教育我們的。
觀世音菩薩如何令人人得以接受呢?因合眾生心啊!不論哪一類人、哪一種角色地位、哪一層知識水準,對觀音菩薩皆能很誠意地接納,並認為觀世音是自己的庇佑者。
這是如何辦到的呢?這是行菩薩道必修的課題,所以,「觀音法門」是人人都需要修學的;學習「觀音法門」才知道如何真正利益眾生、行慈善之事。
眾生多類,不可能只用一種方法即能過關。您得具備十八般武藝,才能突破關卡。每度眼前的這位眾生,即是一個關卡。修學觀音法門,便能用於自己的身邊人。
觀音菩薩以其能觀之智,觀眾生之音聲,以心法主宰自己,不執不著、不即不離,得引領眾生進入「觀音」的境界。使得每一類眾生皆通達,沒有一處不通,並在任一時段皆有其昇進處。此即「觀音法門」。
(四)、淨土教理
佛的國土都稱作淨土,而諸佛所成就的淨土名稱非常之多,一般所講的是「極樂佛國」這一個淨土,因為本師釋迦牟尼佛屢番多次的提到極樂佛國,再加上古僧大德的弘傳,所以這樣的教門容易取得資料。
淨土絕不只是「準備往生的人才修的」,因為這叫無量壽之法門,意謂著在現有的環境因緣下要有無量壽、無量光,這是每個人都需要的;或說「這是不識字的人在學的」,又錯了!就是認識很多字、讀很多書,也會希望有一個美好的人生,一旦希望得到安樂美好,就更不能離開無量光壽了。
佛陀之法的所有教導,都會有歸投之處。忙碌了一天,總要回家去休歇;一生之中,忙完了世間事,總有歸投回家的那一刻——回淨土老家,回極樂本家,回彌陀願家(彌陀本願之家)。以此歸投之處為目標,就會開始在施行裡做一些醞釀;而所醞釀的每一個字句、每一個心與行,都將投入於此。
信願行-真信、切願、持名,是往生淨土的三要門,淨土法門易行難信,意欲往生極樂世界,首先要對西方淨土建立堅定不移的信心,確信有此法門,堅信三根可達、凡聖通收,然後發願往生,切實實踐修持,如此必然能生安養國,親近諸上善人,常樂我淨。
提問:明淨山修門「持法華,行中道,落實於觀音法門」,而本謙寺專弘淨土教理;觀音法門如何相應淨土法門?
師父開示:
西方極樂淨土的教主阿彌陀佛大慈大悲。「大慈大悲愍眾生,大喜大捨濟含識,相好光明以自嚴,眾等至心歸命禮。」此一偈頌不單指本師釋迦牟尼佛,而是遍指一切佛;一切佛都大慈大悲,大慈大悲是佛的心靈層次。觀世音菩薩一向是慈悲的代表,以慈悲見慈悲——以觀世音菩薩的慈悲,見大慈悲父阿彌陀佛的慈悲,從此處通說了淨土教理通觀音法門;由此一理路入了門後,再開展出之後的每一步。 淨土教理從建構菩薩行的思想開始,菩薩是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,觀世音菩薩也就是在教導眾生行菩薩道。觀世音菩薩是過去正法明如來,因以成就佛果的果佛示現為菩薩的相貌,且觀世音菩薩能觀世間之音聲,必然早已完成自得利益的行作,因此每一個點都呼應著淨土教理。觀音菩薩又是極樂淨土教主阿彌陀佛的協侍,亦是阿彌陀佛於其他法界各處化眾時的一生補處菩薩;在極樂淨土,遞補教主之位者即是觀世音菩薩。因此觀音法門通淨土教理。
(一)、建構法華思想為事修的基礎
明淨山各組執事必修~《法華經》四要品: (1) 第二品〈方便品〉、(2) 第十四品〈安樂行品〉、(3)第十六品〈如來壽量品〉、(4)第二十五品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〉
(二)、修證中道實相為事修的目標
明淨山年度選修經典
2012年,《法華經.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
2013年,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
2014年,《華嚴經.觀自在菩薩章》
2015年,《大悲心陀羅尼經》
2016年,《首楞嚴經・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》
2017年,《心經》
2018年,《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》
2019年,《無量義經》
2020年,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》
2021、2022年,《佛說阿彌陀經》
2023年,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
2024年,《佛說無量壽經》
(三)、專修觀音經典為事修的落實
明淨山各組執事專修~觀音四經
(四)、參究淨土教理為事修的導歸
每年在本謙寺於祖師的三個敬日(圓寂、冥誕、出家紀念日)做學報的準備、學習及演練,以參究淨土教理為導歸。 本謙寺的空間配設,是引導大家進入極樂佛國的淨土教理;了解本謙寺空間配設的意涵,便就掌握住了淨土教理;本謙寺的空間配設就是一幅淨土教理的藍圖,方便學習。期藉空間配設立名之法義,令使學士入殿堂即能掌握菩薩學行,並得以成就淨業;故而期許滿願:期圓四德(常樂我淨),許生四土(凡聖同居、方便有餘、實報莊嚴、常寂光),滿就道品,願得安養。
而本謙寺的學報,是由本謙寺空間配設的法義來進入淨土教理的認識,配合每次學報的主題來漸入淨土三經的學習,並以著實際談說來累聚導歸的資糧,期能與大家一同走上究竟圓滿的導歸處~淨土。